宿城一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理念,在新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

    一、发展环境

    1、基本情况

宿城一中作为一所肇始1906年的百年老校、皖北地区第一所近代中学,薪火相传,励精图治,书写下辉煌的历史,积淀出深厚的底蕴1953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被评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人民日报》以《安徽中等学校的一面旗帜》为题专文报道1999年成为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2017年被省教育厅确定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示范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家长学校示范校等。一代代一中人传承百年文化积淀,注入时代新鲜血液,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秉美丽一中,幸福教的核心理念,努力实让学生享有幸福教育的快乐,让老师享受教育成功的幸福,让社会享用优质教育的福,奋力追求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国内名的目标。围绕建创新型、学术型新优质高,通过树立重视学术、崇尚创新的价值取向,建设师生多元发展的平台,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培专业+的教师,培全面发展+创新能+学术素的适应未来的高素质学生。

十三期间,我校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学校教育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重大进展,各部门体系制度基本形成。全校上下勠力同心,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使全领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高。高考本科升学率和一本升学率连年稳步提升,始终位居全市第一,名列全省前列,成为宿州教育的一个品牌。在数理化生及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省(赛区)一等奖以上的共64人,其中全国金2枚、银5枚。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电脑制作大赛和机器人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60多个,其中全国一等奖(全国优秀奖3项。多名学生在省、市青少年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并打破市青少年运动会记录,刘子赫获全U16跳高亚军、破安徽省少年跳高记录。毕业生蔡程昱在歌坛崭露头角,被誉新世代流行美声首席

 十三以来,我校共2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完成研究任务,按时结题。目前,2项省级在研课题。五年来,在各级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评比活动中共206人次获奖,其3人获评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15人次获评省级优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评比活动中,共323人次获,其中部8人次,省48人次。有多人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淮名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最美教师、宿州市模范教师、宿州最美教师等。

目前,学校为一校两区,其中,校本部位于政务新区,占310余亩,规模100个班左右,在校学生8000人(含培训部复读生);宿马校区位于宿马园区,占200亩,规模36个教学班,现30个班,在校学15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460人,其中教404人(含宿马学94人)。高级教150人,特级教3人,正高级教1人;中高级以上教347人,占85.9%。市级学科带头10人,市级骨干教13人。研究生学74人。

2、挑战与机遇

十四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从教育领域看,我国教育也将进入发展阶段。未来几年中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于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期待。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于我校而言,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凸显出我们并举方面存在短板,在特色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落差,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弱项。差距即是发展空间十四期间,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百年老校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3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我校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和师德师风更加突出,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高水平融合;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健全,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完备,内部治理更加高效;学校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智慧学校建设达到新水平,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生充分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迈入长三角区域先进行列,知名度、美誉度辐射全国。

    十四时期学校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使美丽一中,幸福教达到更高水平,更好满足宿州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面向教育现代化双循新格局,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合理配置资源,有效调动师生协同、区域协作、家校社会共育等各方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从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全面落并举,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高度,善于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问题,善于从系统的观点和结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深化协同,协调推进,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入

3、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学校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教师队伍素质达到新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师风优良,具有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科研教师。

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要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科学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设多样化的课程,逐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选课走班制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未来职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治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依法、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治理体系,在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水平,确保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有序、规范的同时,学校内部管理更有活力、更有效能。

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新发展。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立足校情,着眼长远,积极推互联+发展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明校园建设获得新提升。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主线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提高设施标准。争创省级乃至国家文明校

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继续稳步提高本科升学率和一本升学率,加强特长生培养,学科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考上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理想的高校。

    三、重点工作

(一)教师发展。通过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深化教科研引领,激励岗位建功,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教育发展任务要求的综合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1、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师德教育征文、主题宣讲、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四个自,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树立师德规范,坚持师德师风承诺制度;完十佳教 师德标 优秀教评选表彰制度,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完善师德考核制度,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珍惜荣誉。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的日常考察,健全学生评、家长议的有效反馈渠道。完善《宿城一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等的首要要求。

3、坚持一个中心,实施四项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坚持教师发展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实施四项策略,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是名师发展共同体策略。建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后备型名师发展共同体、以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成长型名师发展共同体、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为主体的成熟型名师发展共同体。健全教师共同体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名师发展共同体为依托,促进教师在协作中成长、发展。

二是课题研究策略。建立系列化的课题研究工作机制,用课题促使教师主动进行教育研究。完善课题申报、评估、推广等相应制度,加强管理、及时考核、择优奖励。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三是教学改革实践策略。研究性教为重点开展系列化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以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理念指导普通高中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关注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组织师生合作探究,创造新知,共同成长。研究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团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激励性的评价策略。针对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定出《研究性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导和规范全校的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四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加大投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的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外出学习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多渠道筹措教师奖励基金,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对在教师共同体活动、教科研工作、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根据考评结果和取得的实效予以奖励。

在未来五年内,我校名师工程建设要实现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一定比例新增安徽省教育名1新增省特级教5新增宿州市名教4新增宿州市学科带头8名,骨干教10名。

(二)学生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落并举教育方针。

1、构一体四德育体系。1+4+1德育工程,突出德育时代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教育为引领,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卓越智慧、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打牢基础。传承学校文化积淀,弘励学敦行,见贤思校训理念,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品德修养与文明行为规范的统一,彰显德育的学校特色。

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编写学科德育大纲。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年级分层德育目标,在年级育人目标序列化框架基础上,编制《德育课程指南》,分层实施教育、管理、跟踪、指导、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思政课建设。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以实思政大讲为抓手,扎实推大思政建设。

抓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系统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毒品预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顶层设计一月一主题。规范主题班会,探索主题班会课程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班级日常管理考评办法,增强考评的导向、激励作用。

实现德育实践活动系列化、品牌化。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挖掘、利用宿州市地域资源、重大节日、传统节庆等,开展研学、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结合年级特点,分别建立常规性、常态化的德育活动系列,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丰富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在历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德育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保障。立足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骨干,建立任课老师、心理教师、管理人员团结协作的全员育人队伍,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建立班主任研修制度,积极推介校内外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促进德育队伍提高能力,提升水平。

2、完善多样化、有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持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以必修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补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联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三类课程融通的课程图谱,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丰富、高品质的课程选择。建立并逐步完善选课走班制度,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提高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提升校本特色课程品质。针对校情、学情,高质量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型必修课程;多样化开设学科竞赛、大学先修课等拓展型课程3D打印Arduino创客、人工智能、写作等研究(探究)型课程,拓展学生个性生长时空,引导学生成长方向。

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眼保健操、大课间跑操的质量,提高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太极拳等运动项目的普及性,教会学生一到三种健身技能,养成健身习惯,稳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日常训练与文化学习管理,为高校和专业运动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以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为目标,切实加强艺术课教学,严格落实音乐、美术艺术教育课程,不断提高艺术欣赏课课堂教学质量;开设艺术拓展课,满足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的选择,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规范化开展书法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校园艺术节。建立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艺术素养发展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加强艺术教研组建设,完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建设,促进美育水平的提升。

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将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完善学校值周制、班级卫生责任制,做好班级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工作。鼓励家务劳动,制度化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等校外劳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逐步建立健家庭学校劳动相衔接生产性--服务性--创造劳动相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全体班主任老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加强科普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营造全员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探索实施学生心理测评,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加快推进学生发展指导。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学会选择,鼓励学生实现个性与特长发展。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加深了解,深化认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以班主任为骨干、任课老师为基础全员导师,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学校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围绕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励学敦行,见贤思的丰厚土壤上培植出更加明丽的校园文化之花,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开创校际、区域协作新局面,在新格局中确立新定位。

1、健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围绕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构建依法办学、民主参与、社会协的治理新格局。

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创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对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激发制度管理活力。

优化内部管理。健全责权明晰、协同有力的扁平化、分布式管理机制,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激发机制管理活力。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过程性数+关键事+榜样引的评价素材体系,使对教师的评价、奖励依据更加科学,激发教师人才活力。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进一步落实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民主决策作用。调整、健全教师家长委员会,探索建立校务委员会,形成学校、家长、相关部门、专家等多元参与、协调的格局,激发社会资源协同活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新时代新思想赋励学敦行,见贤思校训新内涵,发美丽一中,幸福教办学理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优化环境、氛围、实践活动,促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力学校特色发展。

优化校园环境。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节能、环保设施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推绿色校建设提档升级。坚健康第理念,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艺体馆项目,升级运动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优化学校图书馆,建设班级图书角,促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

营造文化氛围。改进、优化宣传栏、广播站、大型显示屏、校刊、校报等文化宣传阵地。升级校史馆、文化墙,打造文化设施亮点。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优化网络文化。

打造主题实践活动品牌。将德育实践活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社团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标准设计活动方案,精细化组织活动实施,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3、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瞄准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内部治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持续提升硬件条件及网络环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完善在线智应用平台。

加大精品校本课程信息化开发力度。整合线上资源,推进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

加快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实施个性化、层次化教学与评价,在资源使用、精准教学、课后辅导等方面开创新局面。

4、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深刻领会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目标定位,用好国家政策,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深度融入,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与无锡市有关学校对接,并主动出击,联1-2所上海市的名校,通过建立协作关系,常态化、制度化、深层次参与沪苏浙教研活动,开展访问、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促进观念转变,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引进、借助沪苏浙等先进地区教育资源,增进我校发展实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特色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进一步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建的领航作用。

持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和学校特点,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努力创设基层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健全激励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改革教育评价。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我省、我市部署,针对我校实际,围绕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的目标,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学校评价方面,对照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在教师评价方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探索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在学生评价方面,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完善德育评价,明确德育目标要求,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探索将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门类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学生学业总体要求,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探索建立校务委员会,形成立足学校,辐射家庭、社区、有关部门的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多方面资源,协调各方面利益,形成育人合力。

改革家长委员会,组建教师家长委员会,建立相关章程、制度,引导家长合理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评价。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更加有效。

4、提升后勤服务能力。

加强学校后勤保障队伍建设,完善后勤保障制度、机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学校在教学服务保障、校产管理、校园安全防范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5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宿城一中

2021326

 

菁菁校园

It's a nice campus

首页    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宿城一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创建时间:2022-12-30 12:33

快速通道: